公告通知

网站首页 · 公告通知 · 正文

夏季如何防治中暑

发布:党政办公室  2023年06月15日 10:52  浏览:

酷暑季节,炎炎烈日,中暑现象时有发生。怎样预防中暑呢?让我们一起学习预防中暑相关知识。

一、中暑概述

正常情况下,人体的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会根据外界环境,通过控制产热和散热来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,而在暑热天气、湿度大及无风环境中,机体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、汗腺功能衰竭和水、电解质丧失过多而出现相关临床症状的疾病出现产热增加、获取热量增多及散热障碍时,可引起中暑。

二、主要表现

1.先兆中暑

在高温环境下,出现头痛、头晕、口渴、多汗、四肢无力发酸、注意力不集中、动作不协调等,体温正常或略有升高。

2.轻症中暑

除先兆中暑的症状外,体温升高达38℃以上,伴有面色潮红、大量出汗、皮肤灼热,或出现四肢湿冷、面色苍白、血压下降、脉搏增快等表现。

3.重症中暑

重症中暑包括热痉挛、热衰竭和热射病三种类型。

(1)热痉挛

指中暑患者出现头痛、头晕和肢体、腹壁肌肉痛性痉挛,肢体活动受限。常发生于初次进入高温环境工作或运动量过大时,大量出汗仅补充水分,没有补充盐分者。

(2)热衰竭

指热应激后以血细胞比容增高、高钠血症、轻度氮质血症和肝功能异常为特征的一组临床综合征,是严重热应激情况下,体液和体钠丢失过多引起循环容量不足所致。中心体温升高不超过40℃,无神志障碍。多见于老年人、儿童和慢性病病人。

(3)热射病

是由于暴露在高温高湿环境中导致机体核心温度迅速升高,超过40℃,伴有皮肤灼热、意识障碍(如谵妄、惊厥、昏迷)等多器官系统损伤的严重临床综合征。热射病分为劳力性热射病和非劳力性热射病。前者是内源性产热过多,后者是因体温调节功能障碍致散热减少。

三、诊断依据

暴露于高温(高湿)环境和(或)剧烈运动一定时间后,出现下列症状或体征中的至少一项且不能用其他疾病解释。

1.头晕、头痛、反应减退、注意力不集中、动作不协调;

2.口渴、心悸、心率明显增快、血压下降、晕厥;

3.恶心、呕吐、腹泻、少尿或无尿;

4.大汗或无汗、面色潮红或苍白、皮肤灼热或湿冷、肌痛、抽搐;

5.发热。

四、预防措施

第一,要避免在中午或室外气温高的时间段外出,尽量呆在有空调的房间里,外出时尽量走有阴凉的地方。如果实在难以避免,必须注意工作一小时,要离开当时的环境10~15分钟休息一下。

第二,注意多喝水,可以在水里面加点盐,有条件的可以加口服补液盐,里面含有葡萄糖,氯化钠,氯化钾等电解质,对于因出汗过多而导致的体内水电解质失衡是比较有效的。

第三,可以吃点清凉的水果或者饮料,例如是西瓜、哈密瓜或者绿豆汤等。

五、治疗

(一)治疗原则

降低体温是中暑治疗的关键,降温的速度决定患者的预后,同时需要预防脏器功能衰竭和治疗已有并发症。

(二)轻症治疗

1.中暑时,如出现头晕、头痛、发热、恶心、呕吐、腹痛等症状,可用藿香正气水进行治疗。但藿香正气水中含有酒精,是不可以和头孢菌素在一起共同服用的。

2.中暑后,轻者要迅速到阴凉通风处仰卧休息,在体温降低之后,往往中暑的症状是可以明显的缓解,及时的补充液体,应该采取少量、多次饮水的方法,每次以不超过300毫升为宜,还可以服用十滴水、仁丹等防治中暑的药品。

(三)重症治疗

对于出现脱水、循环衰竭、痉挛、高热等症状的重症中暑病人应及时送到医院进行急救处理,救治重点是降低体温,纠正体内水、电解质紊乱和酸中毒,积极防治休克及肺水肿。

1.体外降温

将病人迅速转移到通风良好的低温环境,脱去衣服,同时进行皮肤肌肉按摩,促进散热,同时紧急拨打120急救或将病人及时送到医院,在120急救到来之前或病人入院前可采取以下措施:

无虚脱病人,迅速降温的金标准是冷水浸浴或冰水浸浴,将病人身体(除头外)尽可能多地浸入2.0~14.0℃冷水中,并且不停地搅动水,以保持皮肤表面有冷水,在头顶部周围放置用湿毛巾包裹的冰块。

对虚脱者采用蒸发散热降温,如用15℃冷水反复擦拭皮肤、用冷水浸泡过的床单包裹全身、用电风扇或空气调节器。体温降至39℃时,停止降温。

2.体内降温

病人到医院后,对于体外降温无效者,用冰盐水进行胃或直肠灌洗,也可用无菌生理盐水进行腹膜腔灌洗或血液透析,或将自体血液体外冷却后回输体内降温。

3.药物降温

住院后,可用氯丙嗪降温。氯丙嗪有调节体温中枢的功能,可致血管扩张、肌肉松弛,并降低氧耗。迅速降温出现寒战者,可使用生理盐水加氯丙嗪静脉输注,注射时应关注患者血压变化。热射病病人,禁用水杨酸盐。

4.对症治疗

纠正体内水、电解质紊乱和酸中毒,积极防治休克及肺水肿,促进康复。

炎热季节到了,希望通过以上知识学习,对广大师生预防中暑、健康身体有所帮助。


校医院             

2023年6月15日       


作者: 黄阳 赵喜花
来源: 校医院